訊息: |
最新消息:
|
失眠要如何治療?
無論是否併存精神或其他醫療問題,睡眠障礙都可以進行治療。慢性失眠通常使用睡眠藥物合併認知行為療法來治療。
鎮定安眠藥物可以幫助入睡或維持睡眠,但大多數容易依賴,只能在醫生的醫囑下短時間使用。主要有兩大類:
苯二氮平(benzodiazepines)
除了鎮靜安眠外,還具有抗焦慮、肌肉鬆弛及抗痙攣的作用。會以藥效開始的快慢和作用時間的長短來選擇藥物,入睡困難的患者適合使用短效型的安眠藥,因為作用時間快、不會影響隔天的精神狀況。對於早醒或是睡眠中斷的患者,建議使用長效型安眠藥。
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、頭暈、疲累、全身無力及跌倒等。由於其有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且大部分經由肝臟代謝,因此不適合用於重症肌無力、嚴重呼吸功能不全、睡眠呼吸中止症、嚴重肝功能不全及對苯二氮平過敏者
非苯二氮平(nonbenzodiazepines)
非苯二氮平之安眠藥物被認為更能有效引導睡眠,而且無肌肉鬆弛、抗癲癇及抗焦慮的作用。此類藥物包括zolpidem (使蒂諾斯,Stilnox) 和zopiclone (宜眠安,Imovane)。
其他:
褪黑激素致效劑(melatonin agonists)
褪黑激素是一種腦內賀爾蒙,在夜間自行合成分泌,主要功能是傳遞每天日夜週期的訊息,形成「日出而做,日落而息」的生理時鍾。對日夜輪班工作、時差等因素造成之失眠有幫助。但有研究發現服用過量的動物會造成不孕,因此懷孕或哺乳的婦女建議不要使用。
抗組織胺藥物
對於因過敏造成的睡眠問題能有所改善。
抗憂鬱劑
憂鬱症的病人可服用具鎮靜安眠效果的抗憂鬱劑來改善睡眠問題。
認知行為治療
約需4~8次,一週一次,每次一小時的治療,由治療者提供行為治療與睡眠衛教,以調整患者對於睡眠的錯誤認知。
刺激控制法
主要是為了建立臥室(床)和睡眠的連結,不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活動,如看電視、看書、做與睡眠無關的活動,假如沒有睡意,不要勉強躺床,可以等到有睡意再回床上睡覺
睡眠限制療法
以睡眠日記自我監測睡覺時間,每天固定時間起床,減少賴在床上的時間。調整睡眠時間以維持最佳睡眠效率,避免無用的睡眠,以促進睡眠的效率。
放鬆治療
睡前使用包括漸進式肌肉放鬆法、引導想像法、冥想、生理回饋治療等方式每天在家練習放鬆至少兩次,包括睡前一次,數週後失眠明顯改善。
認知治療法
改變對睡眠的錯誤迷思,減少對失眠所造成影響的不良信念,調整適應不良的情緒與行為(如壓力管理)。